時間議程

點閱數:1798   FB分享

本頁面提供論壇期間(9月25日-26日)的完整議程,包括專題講座、論壇、論文發表等。
📌 詳細議程請下載: [2025全國科普論壇議程]  [2025全國科普論壇_分場議程]


2025全國科普論壇議程

📅 114年9月25日(星期四)

時間

活動內容

地點

09:40-10:00

報到

教育中心門廳

10:00-10:20

開幕式

國際會議廳

10:30-11:00

專題演講

題目:淨零轉型的動力基礎:意識、知識、共識

主講人:

財團法人中鼎教育基金會 簡又新董事長

11:00-11:40

博物館的淨零實踐

主講人: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王明源館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黃文山館長

11:40-12:20

綜合座談與未來展望

主持人:

梁學政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司長

與談人:

簡又新 財團法人中鼎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王明源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館長

黃文山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馬湘萍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館長

12:20-13:30

用餐(F114教室、F115教室)

13:30-15:00

論文發表與實務分享(A)

發表主題:淨零減碳的科普教育與管理策略(A1)

主持人:鄭瑞洲博士/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A1-1 SDGs科學課程設計和教學初探-以「廢棄尿布回收再利用-草頭娃娃DIY」為例

A1-2鏈結素養與職能:海洋產業永續與海域作業安全核心模型之發展初探

A1-3博物館碳足跡盤查與減碳策略初探

A1-4淨零綠生活常設展對提昇觀眾提昇環境教育目標的成效

科教教室(F114)

發表主題:非制式科學學習(A2)

陳玫岑博士/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A2-1奈米碳材桌遊開發推廣之回饋與反思

A2-2 STEAM教學對三族群的學習情意影響性探討-以3D列印偏鄉科普活動為例

A2-3觀察量子糾纏:透過擬人化互動展品探討非制式科學學習策略

A2-4從戰地走向藍海:在離島軍事遺址上打造非典型海洋教育基地的實踐、挑戰與國際啟示

科教教室(F115)

發表主題:博物館在科學溝通及公眾參與中的角色與實踐(A3)

王道華博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A3-1博物館的展示設計如何連結公眾環境意識環境關懷-以《前進婆羅洲:我們與婆羅洲的距離》特展為例

A3-2從魔法到科學的科學劇實踐,探討博物館中的科學溝通與公眾參與

A3-3從校園到場館:以大學生創意提案評估海科館參訪前後認知提升與觸及成效

A3-4科學教育與公民行動:結合STEAM與性別平等的科普活動設計

生態教室(B110)

發表主題:跨領域合作(A4)

楊憶婷博士/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A4-1科學及文史的跨域合作-打開臺灣百年極端天氣事件簿

A4-2「由共享價值角度探討社教館在技職教育推廣中的角色扮演: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執行為例」

A4-3實現城鄉交流網絡:Tinkering敲打至彰化

A4-4臺北天文館偏鄉天文推廣-「打造星光小學,點亮星希望」計畫

海洋與探索學習教室A(F116)

15:00-15:30

茶敘

教育中心

15:30-17:00

論文發表與實務分享(B)

發表主題:淨零減碳的科普教育與管理策略(B1)

葉蓉樺博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B1-1科學博物館家庭觀眾對節能減碳觀念的知與行探討

B1-2未來能源探索的展示實踐與科普教育:以「Next Power氫能站」特展為例

B1-3多媒體互動詮釋在地永續環境展示議題—以「臺東環保局永續方舟館」為例

B1-4從木材談減碳—《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敘事觀點分析

科教教室(F114)

發表主題:非制式科學學習(B2)

主持人:黃星達博士/國立歷史博物館

B2-1跨域STEAM教育的實踐:以臺博館〈印證自然美〉推動非制式科學學習為例

B2-2在科學館開發科學劇的經驗法則

B2-3當海洋遇上藝術:海科館「藝起來尋美」教育活動評量工具建構初探

B2-4博物館在「潮境復育公園」實施人與海洋的互動分析與探討

科教教室(F115)

發表主題:博物館在科學溝通及公眾參與中的角色與實踐(B3)

主持人:劉珊佑博士/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B3-1從生活出發的科學演示:鵝爸科學秀的分析與啟示

B3-2以觀眾之聲驅動科學溝通:鳳凰谷鳥園觀眾研究的實踐

B3-3導覽志工教育訓練成效評估-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

B3-4故事魔法屋:以兒童繪本推動本土語言與生活素養教育

生態教室(B110)

發表主題:跨領域合作(B4)

主持人:洪莞媜博士/國立科學工藝博物

B4-1設計思考導向之好好吃飯工坊課程對學員體驗與行為意圖之成效分析

B4-2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科學與藝術跨域活動回顧

B4-3來科教館品茶—「臺灣茶文化傳習所」開張了!

B4-4跨域合作:以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展覽與教育合作實踐為例

海洋與探索學習教室A(F116)


📅 114年9月26日(星期五)

時間

活動內容

地點

08:30-09:00

報到

教育中心門廳

09:00-10:30

館區導覽及體驗(9/25中午前報名)

1.潮境方舟遊船,如天候不佳,則改為研典館參觀導覽

2.容軒生態步道參觀導覽

3.海洋未來式特展參觀導覽

10:40-11:00

茶敘

11:00-12:00

專題演講

題目:人工智慧在博物館與水族館的應用:跨區域痛點分析與服務設計洞察

主講人:

臺灣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 姜海顧問

國際會議廳

12:00-13:10

用餐(F114教室、F115教室)

13:10-14:40

論文發表與實務分享(C)

發表主題:非制式科學學習(C1)

主持人:蘇萬生博士/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C1-1遊戲化聲頻探究課程設計:融合數位量測技能與體積推估能力

C1-2幼兒STEAM的課程規劃-以「青蛙怎麼不見了」課程為例

C1-3從知識到行動:博物館非正式教育促進臺灣教師海洋素養之轉化性混合研究

C1-4從操作到理解:以水土保持儀器實作攤位促進非制式STEAM學習

科教教室(F114)

發表主題:非制式科學學習(C2)

主持人:陳怡真博士/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C2-1讓閱讀動起來:從減碳主題書籍到實作課程的實踐經驗與教育反思

C2-2遊戲化參觀與學習參與:博物館團體觀眾的行為旅程初探

C2-3預測科學博物館闖關活動滿意度的初探-以臺中某校國一學生為例

C2-4從火種到群星:20世紀末台灣《科學月刊》三十年航跡的初探

科教教室(F115)

發表主題:博物館在科學溝通及公眾參與中的角色與實踐、.跨領域合作(C3)

主持人:李世緯博士/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C3-1明星物種藍鯨標本第一階段「巨鯨之路」特展與接續「重返海洋」特展及其衍生之海洋教育策略的探討

C3-2國中小學生海洋素養知識能力分析:以2024海洋素養電競賽數據為例

C3-3以在地力量推動跨域永續海洋行動

C3-4 Application of eDNA Citizen Scientist Monitoring to Establish an Economical Algae Digital Twin Monitoring System

生態教室(B110)

發表主題:數位科技融入博物館(C4)

主持人:黃鈞彥博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C4-1新型態大王魷魚行動展演車再造:以使用者為核心之擬態展示設計與實作

C4-2結合典藏標本與漁業資料,建立數位化博物館

C4-3智慧轉型中的科普使命:AI在博物館與水族館的挑戰與前瞻

C4-4 AI作為材料:結合科學博物館展覽與創意編程的教師增能培訓實踐

海洋與探索學習教室A(F116)

14:40-15:00

茶敘

教育中心

15:00-16:30

論文發表與實務分享(D)

發表主題:非制式科學學習(D1)

主持人:楊士德博士/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D1-1以食魚教育課程探討教師端於國際海洋素養(IOLS)之表現

D1-2雙語教學融入海洋科學序列對國小學童外語焦慮及學習成效之研究

D1-3 STEAM環境教育活動設計:以「手作潮間藝術:不倒的招潮蟹」為例

科教教室(F114)

發表主題:數位科技融入博物館(D2)

主持人:吳曜如博士/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D2-1數位浪潮下的海洋之心:海生館社群媒體策略的轉變與探討

D2-2以數位繪本活動設計提升親子閱讀素養的實踐研究

D2-3 AI數位孿生重現科學經典:以「愛因斯坦與波爾的量子辯論」為例

D2-4數位科技融入博物館—以海洋職涯探索基地為例探討科技在科學素養提升中的角色

科教教室(F115)

發表主題:數位科技融入博物館(D3)

主持人:洪煌凱博士/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D3-1連線互動體驗式科技推廣教育模組之開發-以國家實驗研究院「科學家的秘密基地」特展為例

D3-2世博會經驗與博物館數位展示科技

D3-3實境探索遊戲應用於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之初探-以寄情珊瑚展覽為例

D3-4 5G科技展覽之觀眾行為與滿意度研究-以海科館5G沉浸互動為例

生態教室(B110)

16:30-16:50

傳承與期許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王明源館長、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溫志宏館長

國際會議廳

16:50-

賦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