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1998年中山科學研究院為推動先進系統整合科技及發展高經濟的海上運輸系統開始發展「高速飛翼船計畫」。在各位眼前的這艘白色的飛翼船為該計畫「海天一型」的先導原型船,全長7公尺,寬3公尺,高2.5公尺。飛翼船在高速航行時,由於其特殊設計能使船體完全離開水面掠飛,因此可大幅提升船隻的航行速度,約
依海為生的臺灣,居民對於海洋的親近與利用呈現在許多不同的面向上,如何快速及正確的獲取海洋環境的相關資料必須透過不同單位間的合作。中央氣象局、水利署及觀光局等單位為了提升海象預報準確性、提供海岸保護背景資訊以及達成海域活動安全等目的,聯合建置了我國環島海氣象監測站網,而在各位眼前的這個「海洋環境資料浮
在颱風季節來臨時,若想要提高對於颱風路徑和強度預報之準確性,除了準確的大氣觀測資料外,海洋上層約100、200公尺厚的溫度垂直分布和熱含量資料也非常重要。但如果想利用研究船在颱風可能經過的海域上進行觀測是不可能及非常危險的任務,於是,在各位眼前的「海洋與大氣觀測浮標」是觀測颱風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救生艇是船舶發生災難事件時進行緊急疏散的船隻,法律規定國際航程的船舶都必須備有足夠逃生用的救生艇,而現代的救生艇都必備急難無線電船位指示器和雷達詢答機以便能在災害發生時快速地被搜救。這艘橘色的水試一號救生艇全長7公尺、寬3公尺、高2.5公尺,可乘載32人,退役前服務於臺灣第一艘自行設計建造的大型遠洋
這艘橘色的商船系救生艇屬於開放式救生艇,材質為FRP玻璃纖維,全長約9公尺、寬3.2公尺、高1.8公尺,可乘載25人。退役前為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商船學系做為救生設備教育訓練用,但因不符合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SOLAS公約)最新規定而淘汰後捐贈給本館。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International
海洋工作者在進行水下偵搜、打撈沉船、鋪設海底光纜、探採資源或科學探索等水下作業時,都必須使用適合的機具設備,否則很難順利完成任務。潛水人員或載人潛艇必須面對海洋環境中不可預知的威脅。為了降低風險,節省營運及維護成本,並擴大對海洋的探索,水下無人載具或水下機器人逐漸成為目前廣泛使用於海下探索的工具。水
RB搜救艇是英文字Rescue Boat的縮寫,以執行海上人員搜救任務為主,同時又具備海上消防及拖救船隻之能力。RB搜救艇最特別的地方在船體像不倒翁般,在海面上傾倒翻覆時,能在10秒內自行翻正,屬於自動扶正搜救艇,故能有效提升海上救援能量,保障國人海上生命安全,被稱為「海中不倒翁」。本艘RB-02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