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礁海岸潮間帶以岩石為主要的基底,岩礁表面和孔隙是生物成長的主要空間,海藻是此區食物鏈的生產者;初級消費者如海膽、蟹類、貝類和海兔等,大多以海藻維生;海綿、牡蠣、海鞘和藤壺則附著於岩石表面,並濾食浮游生物和碎屑;其他如海葵、水螅、珊瑚、多毛類、蝦類、寄居蟹、陽隧足、海參和魚類等動物,也都是此區常見的
我們有時會在新聞報導中,看到在海上或海岸的意外事件,這些事件往往隱藏著許多與海洋環境特性有關的資訊。在這裡藏有一本巨大的海洋事件簿,紀錄著事件發生的背景與結果,例如海上的飛機空難、潛水人失蹤、輪船漏油等海洋事件,我們可以深入觀察事件發生的海洋位置與相關模型,並思考這個事件與臺灣周遭的海洋特性有什麼樣
溫暖的海水和深沉的顏色,是黑潮的最大特色。黑潮在冬天也很溫暖,冬季平均溫度也只比夏天平均溫低大約4℃而已唷,是不是很不可思議呀?不妨用你的雙手,透過互動裝置感受一下黑潮在夏季與冬季的溫度差異吧。
我們一般會用「海洋環境多?性」形容海洋環境的豐富與多變。在海流、海水溫度、複雜的海底地形等各種因素影響下,造就多變的海洋與豐富的生態系。臺灣位於全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域,位於菲律賓、印尼和馬來西亞所組成的「珊瑚大三角」的北邊邊緣,這裡是三大海洋生態系交會的地方。多樣化的海洋棲地或生態系,因水深、
臺灣東西邊海岸的海水深度差異很大,因位在歐亞大陸板塊的邊緣,臺灣的東部海岸面對太平洋,離岸沒多遠,水深即可超過數千公尺,因黑潮海水很清澈,黑潮經過的海域,陽光可以穿透到600-700公尺,裡面有豐富的鯊魚、鯖魚、鮪魚?鰹類、飛魚?旗魚?鬼頭刀?翻車魚等經濟性魚類資源;西部是臺灣海峽,海底地形平坦,平
洋流能跨越長距離傳送大量的海水,在生態上具有重大的意義,洋流會影響海洋生物的分布,也會促進海洋生物在不同地理區之間的交流。黑潮,是全球第二大洋流,僅次於北美洲東岸的灣流,黑潮是北赤道暖流的分支,為臺灣帶來溫暖的海水影響臺灣的氣候,是臺灣附近最重要的海流,臺灣的農業、漁業、產業發展都與黑潮息息相關。
大陸棚一般是指從沿岸往外海沿伸,海水深度低於200公尺的海域。在這片海域中,因為海面下的陸地坡度比較平坦,從陸地上沖刷下來的沙泥、土壤等沉積物都堆積在這裡,加上受到季節、冷暖水團和黑潮的影響比較大,讓許多浮游生物在這裡大量生長、繁殖,也因此吸引了大批的魚群,使得大陸棚成為具有豐富生物資源的漁場。在這
沙塵暴主要是由強風吹起地表上的鬆軟沙土和塵埃所形成的,尤其容易發生在乾燥地區。沙塵暴會讓空氣變得混濁、能見度降低,影響人們呼吸道的健康,對於農作物、建築物也會造成損害。臺灣的大規模沙塵暴,大多發源自中國的西北、華北和蒙古地區。每年春天,沙塵暴會伴隨東北季風來襲。雖然大量的沙塵對陸地上的空氣品質有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