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巴是海水中鹽分的結晶,想向一下,要是地球上的大海乾了,那產生出來的鹽會有多少呢?平均來說,海水的鹽度是千分之35,也就是說,每一公斤或一公升的海水就含有35公克的鹽類,所以如果把全球海水中的鹽類提煉出來,製成鹽巴平鋪在地球的陸地上,那麼堆積的厚度將會超過150 公尺!如果您對這樣的厚度沒有概念,可
海洋生態系的最底層是微小的植物浮游生物,它們吸收二氧化碳,並藉著陽光進行光合作用,產生養分、供應給其他生物。這些地球環境中的主要生產者,建構出海洋中最重要的基礎生產力,也提供後續食物鏈中所有的生物的生命基礎。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些微小的植物浮游生物吧!
在這個展區裡,我們可以瞭解到海洋食物鏈金字塔的結構。第一級是金字塔的最底層,由數量眾多的植物性浮游生物構成,牠們通過光合作用生產出碳水化合物和氧氣,是海洋生物生長的物質基礎。第二層則是動物性浮游生物,以植物性浮游生物為主要食物。第三層是攝食動物性浮游生物的海洋動物,第四層就是海洋中的食肉類動物了,例
在食物鏈的循環過程中,生物會死亡或是排洩廢物,這些死亡的屍體和排泄物都是有機物,這些有機物會被細菌分解到水中,而這些有機物的元素組成主要是以碳元素為主,所以整個食物鏈的循環過程,可以說是碳的循環過程。海洋是地球圈最大的碳儲存場所,所以在這個展區裡,除了帶領您認識碳循環的過程之外,也將介紹地球上的碳存
海中的波浪是最容易見到的現象,我們到海邊或搭船時都會看到、感受到海浪的波動。不過,光是看起來簡單的海浪,其中也大有文章可以探索,例如風的強度、風吹的時間與距離,和海水拍打到淺灘、礁石或其他物體時,都會影響波浪的大小與形狀、形成各式各樣的波浪。本展區將介紹各種波浪現象的特性,像是反射、折射、繞射、波浪
波浪除了常見在海表面生成的風波浪外,還有在海面下的內波。風浪是海面受風吹拂累積能量產生的波浪,常見的如颱風前後及東北季風期間,常會形成瘋狗浪岸邊的湧浪;而內浪則是在海面下產生的波動,當內波運動及破碎時,都會造成上層海水與下層海水的混合,造成營養鹽的流動,吸引浮游生物游到海面附近,滋養大量魚群並逐漸形
大多數地區的海水,每天會有兩次漲潮與退潮,這樣的現象被稱為「半日潮」。漲潮與退潮的週期大約是12個小時又24分鐘。如果兩次漲退的時間不規則,那就稱為混合潮,不過有些地方,每天只有一次漲潮與退潮,這樣的潮汐規律就稱之為「全日潮」。
海上的洋流與大氣氣流,會因為地球自轉而受到柯氏力作用的影響。本展區將介紹關於發現科氏力的歷史,以及科氏力造成的海洋現象。由於地球是一個圓形球體,所以各地的自轉速率,會隨著緯度而有所不同,例如在赤道,單位時間地球自轉速度約每秒460公尺,但南北極卻是零。因為自轉速度的不同,使得我們在地球上觀察到的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