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從大陸渡海來台的先民有時會在黑水溝遇上船難,因此對大海衍生出較多的畏懼,也有許多描寫渡海驚恐場面的文學作品;但是到了十九世紀後半,輪船開始普及之後,搭船渡海的風險明顯降低了。因此到了清末和日據時代,反而是林獻堂帶著兒子遊歷歐美時所留下的《環球遊記》最膾炙人口。不過,我們也不必否定前人對橫渡黑水
自從民國76年政府宣布解嚴以來,各種大大小小的開發案都選擇在海岸進行開發,不到20年的時間,臺灣海岸,尤其是西部海岸,就受到了相當嚴重的污染和破壞。這個單元不僅要凸顯出海洋目前所遭受的困境,還希望能大家體悟到,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都是「人」,只要大家能察覺個人的行為對海洋所造成的影響遠超乎於我們的
唯有行動,才能實踐保護海洋的使命。目前有越來越多的海洋組織,在保護海洋、調查海洋資源、推動海洋教育及監督海岸法規等不同面向,?美麗的海洋願景而努力。除了國際的海洋組織之外,本展區也介紹墾丁國家公園警察隊後壁湖小隊長蕭再泉,與他執行海膽保護工作的故事。
民國96年,政府研訂了「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希望能培養優質人才、提升國家海洋產業競爭力。另外在各級學校塑造「親海、愛海、知海」的教育情境,涵養學生的海洋通識素養。同時更以具備海洋國際觀的思維和行動,促使全民體認海洋的重要。目前,全台各縣市都設置了海洋教育資源中心與輔導團,讓教師有更多機會針對海洋教
1955年的自由中國號,是一艘木造中國式帆船,它從基隆港出發,計畫參加當年由紐約帆船協會主辦的國際帆船賽。但因為氣候不佳,自由中國號歷經114天的艱難旅程,好不容易才到達舊金山,卻早就錯過了比賽截止時間。全體船員在沒有馬達的情況下,順利橫渡大洋,展現了高超的操船技巧和堅韌的意志力。雖然抵達美國時,「
本展區介紹的是Keep Rolling, Keep Dreaming夢想航行計畫。2007 年夏天,達悟人划著百年來首見的14 人座拼板舟「ipangana 1001 跨越號」,從蘭嶼划到台東,再一路北上到台北淡水,他們想呈現悟人的世界觀,也希望台灣人更了解蘭嶼、不要忽視蘭嶼的傳統文化。這個活動所傳
面對海洋,許多藝術家與文學家從心出發,透過各種作品展現海洋豐富、精采、細膩的意涵,足以撼動人心,進而改變人們對海洋的價值觀與態度。在這裡,我們將藉由投影,帶領您閱讀幾個關於海洋的作品,包括新詩、散文及小說,在一旁的架上,也陳列了許多海洋文學家的作品,值得您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看完整個展廳,是否喚醒您對海洋的記憶,或激發您想更深入認識海洋的求知欲呢?請留下一些感想,也請看看別人的心聲;更重要的是,請想一想,我們能為海洋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