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白天或黑夜,深海都是一片黑暗,依照不同深度,深海還可以區分成中層帶、深層帶、深淵帶及超深淵帶。深海是寒冷、沒有光線、高水壓而且長期穩定的環境,孕育出非常奇異的生命與生態系。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深海生物為了適應環境所發展出的「生存本事」吧!
深海生物為了躲避掠食者的捕食,都有各自適應環境的方法,例如改變身體的顏色,或是讓身體變得透明等,都是讓自己可以隱藏在黑暗中、不容易被發現的方式。請在這個單元的互動裝置中轉動一下旋鈕,看看這些生物在不同的光線裡,能不能施展出憑空消失的障眼法!
深海是一個不方便捕捉獵物的地方,除了利用柱狀眼去捕捉獵物的身影之外,有些生物還發展出奇特的構造,讓身體長出發光器,以便利用光線來吸引獵物靠近自己,然後就能將牠們一口吞下!深海生物所發出的光大多是藍色光或藍綠色光,這是因為大部份的深海魚眼睛可以看到藍光或藍綠光。本展區介紹各種發光生物的發光構造,帶領您
深海海底並不完全是平坦的泥土,有些區域其實擁有礁岩地形,例如中洋脊、海底山等區域。此外,大陸邊緣延伸到海底的地方,也有一些比較陡峭的岩石斜坡。在這些分布岩石的地方,有一些生物會一輩子都依附在上面,像是珊瑚、海百合、海星以及海綿;而肉食性的海鞘會附在礁岩上,成天張著大嘴,像豬籠草一樣等待不幸的魚苗進入
海洋中有許多珊瑚林,不但面積廣大,還孕育出非常豐富又變化多端的生物系統。其實珊瑚生態系並不只存在於熱帶海洋水域,在地球上最黑暗的深海中也有珊瑚林,我們一般稱為深海珊瑚礁生態系統,或是冷水珊瑚礁生態系統,分布範圍超過了40個國家,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地中海都能發現深海珊湖林的蹤跡。在本展區中,除了
海底中的平緩泥地裡,數目最多的是有孔蟲和在生物學上和牠物種相近的近親。這些單細胞生物的食物來源是細菌和有機物的碎片。多細胞動物數量最多的則是線蟲,長度大約從零點幾公厘到一公分左右,牠們專門吃細菌或是吸取獵物的汁液。泥地上也有主動出擊的掠食者,例如深海的二枚貝,不會只以過濾的方式被動的覓食,而是直接從
本展區介紹深海熱液噴泉的形成原因和種類。深海噴泉可以從外型的顏色分成黑煙囪、白煙囪和黃煙囪。會形成這些深海噴泉外觀差異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化合物的成分和溫度不同的關係,其中,在我國龜山島所發現的黃煙囪,是因為海底冒出大量硫磺而造成的。可別以為深海噴泉溫度太高而沒有生物生存,其實深海噴泉附近的營養物質很
深海噴泉附近的生態系統能夠維持,關鍵在於海底豐富的礦物質與化學物質,以及「硫化細菌」。深海噴泉湧出的高熱液體包含了甲烷、硫化氫,以及錳、鋅、銅、鐵等重金屬離子,而硫化細菌則會把熱液中的化學物質轉換成能量,成為整個熱泉食物鏈最底層的生產者,也就是最基本能量的供應者。海底噴泉周遭的生態系統是依靠熱液而存